close
《少女》是個有趣的故事,主要故事圍繞在三名少女身上,以因果輪迴當骨幹,一如往常的,以「湊佳苗」式的風格,摻入不同面向的社會議題,成為一部看完有餘韻的作品。
 
 
故事圍繞在三位女角,由紀、敦子與紫織,這三人有各自的憂與愁,卻巧妙的形成一個圓圈彼此影響,電影以「因果」貫穿全片,正如同由紀奶奶發瘋後,不斷嚷嚷著的一樣,事情都是有因果的,都必須承擔那樣的報應,彷彿在述說著這社會的種種病態、不公,是怎麼影響涉世未深的少女們,種下這樣的因果。
 
《少女》大致可從校園、家庭兩大方向切入。
 
霸凌者與被霸凌者
 
從校園說起,這也是湊佳苗最喜愛討論的主題之一,在電影中敦子遭受同學霸凌,由於是曾經的全國冠軍,但在一次比賽中受傷拖累社團,成為全班的眾矢之的,班上同學的謾罵與嘲笑不斷而來,導致她以「假受傷」來躲避麻煩,消極的不面對。
 
有人說,人會害怕不了解的事物,但我說,凡是與自己不一樣的都會引發恐慌,敦子的狀況亦是如此,才能優於身邊的一般同學,卻狠狠慘敗,讓那些霸凌者得到一種慰藉心理,「其實她也不怎麼樣」的想法蔓延,而霸凌的起因大多沒有道理,但基於從眾效應,個別被霸凌的對象,很容易演變成集體霸凌。
 
 
變調的倫理
 
由紀的小說遭到無能的老師剽竊,甚至還登上比賽得獎而出書,但由紀作為學生的身分,無法證明自己的文章被偷,說出來也沒人相信。
 
電影中段加入的紫織,看似爛漫可愛,卻時常靠著在車站指控男人性騷擾來詐財,有著扭曲的價值觀,認為「反正男人就是如此」,其實禍首竟來自她的父親,長期對她性騷擾,種下對男人的不信任與鄙視感。
 
在我們生活中,階級制度已是常態,倫理道德流傳幾千年,尊重上位者、長輩更是存在於我們血液中,這樣的制度沒有不好,但被利用成為一種手段,或許就值得思考,弱勢者應該更被重視。
 
家庭對於人的養成極為重要,紫織的走偏方向,正是來自於家人的扭曲,同樣來自問題家庭的由紀,她有著壓抑的家庭,從小與精神異常的奶奶同住,受到不少苦,甚至因此而受傷,但父母也無力為其排解。
 
這些不一樣的問題,對於敏感的、不成熟的「少女」們,都像炸彈般影響著她們的思緒,自殘、歇斯底里、辱罵、人格偏差等等的行為,必然都是社會、家庭、個人交錯後的結果,電影用淺出的方式帶出這現象,的確發人省思。
 
 
 
開頭用一群少女的獨白破題,起初沒人知曉有何意義,直至尾段的呼應,它竟成為一段絕響。
 
那是悲劇下的紫織一廂情願的期盼,同樣的資源、才能、環境、教育,屏除任何造成差異的因子,讓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競爭,「去差異化」會不會是解決所有社會不公的解藥?或許是,或許不是,沒人能夠知曉。
 
所幸《少女》仍然給出一個正面的句點,藉由「小夜走鋼索」小說連結了由紀與敦子,那是一本只給敦子獨有的告白書,兩名少女最終冰釋一同開懷大笑,說明同儕與夥伴的重要性,少女不識愁滋味,嘗過了才會懂。
arrow
arrow

    onlinemovie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